今天是: 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官论坛 > 法官手记
泪眸春光之悲喜成人
作者:王斌  发布时间:2011-02-11 08:46:31 打印 字号: | |

近日偶然阅知,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30年以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国立青岛大学,只因为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非常欣赏他的那两句杂感:“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,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。”从此在闻先生指引下他走上了新诗创作之路,诗歌便成了臧公以生命的全力去倾注的唯一事业。他说:“看破世事人情,我才更觉得事业是唯一不空的东西。它是一支精神的火炬,虽在千百年后也可以发热发光。一切皆朽,惟真理和事业永存!”

回想当年,在大学读书,我和几位志趣相似的同学不时以纸条传看对方的悟生片语,一已之见,或者在海天佛国普陀山千步沙滩,和战友面海碰杯,蘸醋嚼蟹时的浪语横形,无不牵涉对人生真谛的思考,只是没有臧老那般独到而深刻。

时至今日,于静夜之灯下,重新整合自己这些年的生活阅历与生命感悟,我对“人”有了这样一种解读:一撇为悲,一捺为喜,这悲牵制着喜不要忘形,喜则成为悲的有力支撑。造物似已先知人不可在太暗或沉寂中生存,而且仅苦无甜或仅甜无苦都不能成就“意义人生”,因而诱以勾魂的灿烂与令人垂涎的百味。人在希望中进行未知的远征,这是造物赋此高等动物的悲壮使命。

预知一已将去,此小我永逝,忧悲无际;而展望“新生”茁壮,大我葱郁,自然永存,又欣然高歌,足以慰死。所以,悲喜交加乃“人”的特征,人生即悲与喜的合成。或称“人”即雌雄之和谐(男女结合缺一不可),生死之默契(生死一体相辅相成)。

白痴无悲剧意识,而仅有悲剧意识也是一种“白痴”。因此,如果真热爱生活,珍惜人生,就应该正确理解和对待悲与喜。苦乐年华,阴阳交泰,佳音平仄。做人的悲与喜,恰如雌与雄、生与死、苦与乐不可或缺。否则,仅因生喜,或只为死忧,都极易陷入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,不能够争分夺秒去创造美好人生。试问,那样的话,人类岂有今日之昌明。

毕竟春光美,泪花也彩呈。愿人们同在蓝天下,慰君悲,同君喜,和睦相处融心冰;努力使人生内涵丰富,昂扬热情,心帆魂海不虚行。

 

责任编辑:王斌
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蚌埠法院网人民法院报中国裁判文书网

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