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夫妻破镜重圆,促邻里纠纷和解,让反目兄弟言欢,替债主讨回借款……“医护人员”把群众的利益挂心上,为之解开心结、抚平创伤,他们和当事人的温馨互动,折射出深深地为民情怀。这里是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,它被最高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检查组形象地称之为法院的“门诊部”。
急救电话:法官招之即来
“丁零零!”今年8月1日一上班,该中心的电话就急促地响起。
“法院吗,我要告他们!”电话里传出个老人的声音,“您不要慌,慢慢说!”得知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因骨折现已住院,工作人员决定立即驱车赶往医院立案。
病床前,法官几番温言抚慰,老人情绪逐渐稳定,在法官的主导下,周老太的诉求渐渐明晰。原来,生育有两男两女的周老太一直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,不慎骨折住院后,也一直是由小儿子在护理,别的孩子医药费不出不说,也不来看一下,她要求别的孩子尽赡养义务、常回家看看。
十几分钟后,立案完成。“真没想到,俺都住院不能动了,还能打官司!”老人拉着法官的手,不停地说谢谢。
上门立案仅是法院“门诊部”便民措施的一种,近年来,该诉服中心紧密结合实际,不断丰富便民措施,减轻群众诉累,将窗口服务、预约办案、假日立案、简繁分流等做法常态化,尽力为群众诉讼提供便利,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。
望闻问切:把脉心结隐情
“还离吗?”“军他娘,咱走吧!”看到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蹒跚而去,法官陈雷开心地笑了。
今年中秋节前的一天,诉服中心大厅里来了对70多岁的老夫妻,他们竟然要闹离婚,起诉书上说是感情破裂。 “老婆子管的太宽、太严!”李爷爷顿了顿拐杖,把脸转过去了,王奶奶也哼了一声。“气呼呼的不说话,这里肯定有隐情!”陈雷单独把老奶奶请到调解室。
王奶奶说,“前天晚上,老家伙一夜没回来,手机落家里了,俺一看短信:‘老李,快来,芳芳等你。’谁知道他干啥去了!”
原来退休后的李爷爷喜欢打牌,芳芳是个“麻友”。那天为了往回“捞本”,李爷爷竟忘记了时间,回到家后老两口生闷气,孩子们怎么劝也不“管紧”(方言:管用)。被法官这背靠背一调,两人对视着笑了,“走吧,别给法官添麻烦了。”
“其实好多案件都不是非打官司不可,法官只看起诉书不行,要多询问、多倾听,还要善于察言观色。”陈雷说这样才能吃透“病情”。
“不必说大厅里一应俱全的便民设施,也不说办案流程的方便快捷,单是法官接人待物的态度,就让人如坐春风!”蚌埠市淮河律师事务所沈宇律师感慨道。
心中有百姓,小处见真情。“干警的群众观念强了,办法也自然多了,司法作风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,这也是我院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的收获之一。”王先年院长对此深有感触。
对症下药:或调或判解忧
看到速裁调解室一侧为审判台,一侧为调解桌,了解到为缩短审限,减少诉累,速裁调解室采取对诉讼标的较小,法律关系明确的离婚、赔偿、债权债务等案件进行快调快结,应该审判的可依法判决,并且当事人立等可取法律文书等做法后,检查组组长高兴地说:“一手软,一手硬!能调则调,当判则判,这是对调判结合原则的很好贯彻!”
“判决在我们这里只占很小的比例,绝大多数的案子均被调解结案。”法官罗珊介绍说,通过判后回访得知,所有速裁调解的案子均“预后”良好。
今年8月2日,天气闷热,在张公山八村村口的树荫下,诉服中心的法官正在“出诊”。已是快下午一点钟了,对如何分割父母遗留的房产,张氏两兄弟互不相让,法官的后背都湿透了,可总是达不成调解协议。
“小喜鹊,尾巴长,娶了媳妇咱可不能忘了娘啊!”听了法官的一番话,刚才还唇枪舌剑的张氏两兄弟一时语塞,都脸红着低下了头。
小张慢慢地抬起头对大张说:“哥,法官说得对,咱回家吧,官司不打了。”大张也动情地说:“不,咱还是当着两位法官的面把话说清楚,我是你哥,一句话,爹娘的房子就是你的,我不要了,我只要你这个兄弟。”说着说着,哥俩的眼圈都红了。
“这个案子的调解很不顺利,在调解的最后,我想起他们的父母去世时,张某兄弟俩都才刚成年,于是我让他们回忆过去相依为命的日子,没料到效果出奇的好。”罗珊说这得益于他们前期的功课做得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