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多万元的货款多次讨要未果,供应商一度陷入经营困境。近日,蚌山区法院民二庭干警依托村居微法庭,联动社区,多次组织调解,成功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。
![](https://img.chinacourt.org/ptr/original/110/4455110.jpg?imgid=4455110)
![](https://img.chinacourt.org/ptr/original/113/4455113.jpg?imgid=4455113)
2021年,开发商对蚌山区某地块开发建设,与原告分别签订钢材和混凝土供应合同,并约定供货标准、付款方式和逾期责任等,原告依约分别供应被告钢材近1500吨,货款总计900多万元,供应混凝土货款总计2000余万元。经结算,被告在支付部分款项后剩余2500余万元一直未付。由于原告系全款垫资,货款未按期回收,造成公司经营困难,原告在起诉后发现,连需要预交的案件受理费都无力支付。
原告将其实际经营困难向法院倾诉,希望法院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。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切实为企业解难纾困,法院干警冒着酷暑,来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,主动与社区对接,多次到社区“微法庭”组织调解,淮河社区也抽调专人负责调解,经过不懈努力,原被告双方在“微法庭”调解成功,承办干警也当即对该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。至此,案涉2000多万元的重大纠纷成功化解。
据了解,蚌山区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,司法服务向一线下沉,在全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设立“村居微法庭”,提供法律咨询、法官走访、法治宣传、巡回审判、现场调执、司法建议等综合服务,努力将群众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。